骨质疏松症的症状有哪些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主要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骨折风险增加、活动受限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1、腰背疼痛
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在久坐、久站或负重时加重。疼痛多发生在脊柱胸腰段,与椎体微骨折或压缩性骨折有关。患者可能误以为是腰肌劳损而延误诊治。这种疼痛在卧床休息后可缓解,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又会加重。
2、身高变矮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出现身高逐渐变矮的情况,通常在数年内身高减少超过3厘米。这是由于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高度降低所致。身高变矮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测量身高时应脱鞋直立,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定期记录。
3、驼背
随着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累积,患者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表现为驼背。这种畸形在胸椎段最为明显,严重者可形成"驼峰"。驼背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导致胸廓变形,影响呼吸功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可以减缓畸形进展。
4、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显著增加,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常见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和肋骨等。其中髋部骨折危害最大,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和严重并发症。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的首次临床表现,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5、活动受限
骨质疏松症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活动能力下降,表现为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这与骨骼强度下降、疼痛以及骨折后遗症有关。活动减少又会加速骨量流失,形成恶性循环。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维持骨量和肌肉力量。
骨质疏松症的日常护理包括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家中应做好防跌倒措施,如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等。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65岁以上老年人。如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明显变矮,应及时就医评估。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骨质疏松是如何引起的
- 2 骨质疏松有哪些特点?
- 3 骨质疏松是怎样造成的
- 4 什么是骨质疏松
- 5 骨质疏松怎么引起的?
- 6 骨质疏松怎么处理
- 7 骨质疏松是怎么引起
- 8 骨质疏松是由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