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一种“脑部疾病”
肥胖确实与脑部功能调控密切相关,涉及下丘脑、奖赏系统等神经机制异常。肥胖的神经调控机制主要有下丘脑摄食中枢失调、多巴胺奖赏通路异常、肠道菌群-脑轴紊乱、瘦素抵抗、慢性炎症因子影响神经功能等。
1、下丘脑摄食中枢失调
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通过接收瘦素、胰岛素等外周信号,调控饥饿素与饱腹肽的平衡。当弓状核POMC神经元活性降低或NPY神经元过度活跃时,会导致食欲亢进和能量代谢减缓。这种情况可能与遗传因素或长期高脂饮食导致的神经元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难以控制的进食欲望。针对此类患者,医生可能开具盐酸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等中枢食欲抑制剂。
2、多巴胺奖赏通路异常
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在食物奖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肥胖者往往出现D2受体表达下调,导致需要更多高糖高脂食物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感,形成恶性循环。功能性核磁共振显示这类患者面对食物刺激时伏隔核激活程度异常增高。行为认知疗法联合盐酸纳曲酮缓释片等阿片受体拮抗剂,可帮助重建正常的奖赏反馈机制。
3、肠道菌群-脑轴紊乱
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等物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和血液循环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神经炎症反应。肥胖人群常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失衡,其产生的脂多糖可能诱发下丘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配合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改善菌群-脑轴功能。
4、瘦素抵抗
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正常情况下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产生饱腹信号。肥胖者常出现瘦素转运障碍或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无法识别外周能量储备状态。这种情况与内质网应激、SOCS3蛋白过表达等分子机制相关,临床特征包括早饱感缺失和静息代谢率降低。重组人瘦素注射液仅对先天性瘦素缺乏症有效,多数患者需通过减重手术改善瘦素敏感性。
5、慢性炎症因子影响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产生的TNF-α、IL-6等促炎因子,可通过 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等血脑屏障薄弱区域影响神经元功能。长期暴露会导致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有助于评估神经炎症程度,ω-3脂肪酸补充剂如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软胶囊可能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建立规律的进食节律有助于稳定下丘脑生物钟调控,建议每日固定时间用餐并保证7-8小时睡眠。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神经可塑性。饮食上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定期监测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当出现难以解释的体重骤增或持续饥饿感时,应及时至内分泌科或神经内科进行糖耐量试验、脑脊液检查等专业评估。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