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功效,主要用于寒湿痹痛、气血瘀滞、阳气虚脱、中气下陷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一、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穴位,能有效驱散体内寒邪。寒性收引易导致经脉拘急,表现为关节冷痛、胃脘冷痛、痛经等症状。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宫寒不孕、慢性腹泻等寒性疾病。临床常用清艾条配合隔姜灸法增强散寒效果。
二、行气活血
艾叶的芳香气味配合热力能疏通经络气机,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病症。如乳腺增生可灸膻中穴,腰椎间盘突出灸命门穴。现代研究显示艾灸能改善微循环,对冠心病心绞痛、下肢静脉曲张等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有辅助疗效。操作时采用回旋灸法效果更佳。
三、扶阳固脱
针对阳气暴脱的危急症状,艾灸具有回阳救逆作用。大汗亡阳时可急灸神阙穴,产后血晕灸百会穴。此法通过刺激任督二脉要穴,能提升血压、改善休克状态。需选用陈年艾绒施以麦粒灸,配合参附汤等药物治疗。
四、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适用艾灸疗法。子宫脱垂可灸子宫穴配合百会穴,胃下垂灸中脘穴。通过温热刺激促进韧带收缩,需长期坚持隔盐灸。治疗期间应避免重体力劳动,配合补中益气汤增强疗效。
五、防病保健
定期灸足三里、气海穴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外感病。三伏灸背俞穴可改善过敏体质,冬至灸关元穴有助于阳气潜藏。保健灸建议采用温和灸,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灸疗温度。
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施灸部位出现水泡属正常反应,可用消毒针挑破后涂紫草油。实热体质、高血压急性期、皮肤溃疡者禁用。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穴,配合中药内服效果更佳。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导引术增强阳气,饮食宜多食生姜、羊肉等温补食材。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