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长期反复上腹疼痛,有可能是胆囊结石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11岁的小患者两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未进行过诊治。就诊7天前患儿无诱因再次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未进行常规治疗,后续疼痛加重,我院腹部超声示:胆囊内结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对患者予以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患者的上腹痛症状已经缓解。
【基本信息】男,11岁
【疾病类型】胆囊结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就诊医院】铜陵市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2月9日
【治疗方案】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能量合剂补液,服熊去氧胆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以缓解腹痛。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3天,一个月门诊随访一次。
【治疗效果】患者的上腹痛症状已经缓解。
一、初次面诊
我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11岁的小患者,孩子由父母搀扶着走进了科室,该患儿进门时双手紧紧捂住上腹部,眉头紧皱,面露痛苦神色,从其父母口中得知,患儿2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未进行过诊治。7天前患儿无诱因再次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未进行常规治疗,1天前疼痛加重,在院外诊所给予口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腹痛无缓解,故其父母便急匆匆的带其来我院就诊,我轻轻的按压了一下患儿的上腹部,患儿有痛感,当我按压胆囊区时,患儿痛感明显并抗拒,我松开手之后,患儿称痛感加重,提示murphy征阳性,我又给患儿做了上腹部的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内结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可以确诊为胆囊内结石,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二、治疗经过
我安排患者入院治疗,之后又进行了入院前检查,患儿意识还算清楚,精神较差,我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整个检查过程,患儿十分配合,这对于我后面的诊疗判断有很大的帮助。患儿体温:36.4℃,脉搏:6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0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软,上腹部有压痛且痛感明显,murphy征阳性。该患儿年龄较小,需要从饮食和药物上控制结石发展。我跟患者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并对家属的情绪进行安抚,肯定了他们及时将患儿送医的正确行为。我为患儿开具了中医科护理常规,Ⅱ级护理,留陪人,软食。由于患儿病程长,不除外细菌感染,此时期不宜手术,且结石较小,单发,暂时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故予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能量合剂补液,并口服熊去氧胆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以缓解腹痛,积极治疗。
三、治疗效果
患儿用药后,上腹痛的症状明显改善,3天后患儿腹痛症状缓解,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饮食及大小便恢复。查体:T 36.3℃,P 76次/分,R 19次/分,BP 110/65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无压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予以出院。2周后复查血常规提示WBC 6.76*10⁹/L NE% 64%,,RBC 4.45*10¹²/L, HGB 131g/l,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正常,提示无感染征象,嘱其出院后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四、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我再次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了沟通,提醒他们由于患儿并无发热症状,故头孢哌酮抗感染仅仅是预防性用药,确保患儿无感染之后即可停药。胆囊结石会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总管阻塞、胰管阻塞以及胆囊癌,故出院后一定要留心观察,定期复查,如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来医院治疗。而肥胖、糖尿病、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以及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素饮食也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患儿出院后,应控制饮食,多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
五、个人感悟
胆囊结石是常见疾病,也并非是疑难杂症,但由于很多人对疼痛的忽视和隐忍,往往导致胆囊结石被发现时,已经是巨大胆囊结石和多发胆囊结石,失去了保守治疗的指征,因此只能遗憾的手术切除。而本例患者年龄较小,父母能够做到及时带患者就医,此时疾病尚处于早期,因此可以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从本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早期治疗对疾病的治愈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另外,儿童胆囊结石的一大发病原因就是过度补钙,父母希望孩子能够长得更高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服用钙剂对儿童的健康也是一大负担,因此建议父母可以咨询营养治疗师,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补钙。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胆囊结石严重吗
- 2 胆囊结石怎么形成
- 3 胆囊结石是怎么得
- 4 胆囊结石注意什么
- 5 胆囊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 6 什么是胆囊结石
- 7 什么叫胆囊结石
- 8 形成胆囊结石是怎么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