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成功有效指征
心肺复苏成功有效指征主要包括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可触及、瞳孔缩小、面色转红润、肢体出现活动等。出现上述指征时提示患者循环功能部分恢复,需继续维持生命支持并尽快转运至医疗机构。
自主呼吸恢复是心肺复苏有效的首要标志,表现为胸廓出现规律起伏或口鼻有气流呼出,此时应保持气道开放并监测呼吸频率。颈动脉搏动可触及说明心脏按压产生有效心输出量,检查时需用食指中指在甲状软骨旁开两横指处按压5-10秒。瞳孔由散大转为缩小反映脑部供血改善,但需注意某些药物或眼部外伤可能影响判断。面色及甲床由紫绀转为红润表明外周循环改善,肢体出现不自主活动或肌张力增强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上述指征可能不同步出现,需综合评估并持续心电监护。
部分特殊情况需注意鉴别,如室颤患者经除颤后可能出现短暂肢体抽动,但无有效灌注需继续按压。使用肾上腺素后可能出现一过性面色潮红但无自主循环恢复。某些代谢性疾病或中毒患者瞳孔反应可能不典型。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颈动脉搏动恢复可能延迟。儿童复苏有效指征判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呼吸恢复常先于循环恢复。
心肺复苏过程中应每2分钟评估一次生命体征,所有有效指征需持续存在5分钟以上方可确认复苏成功。转运途中需维持气道管理并记录指征出现时间,到达医院后需交接复苏过程及用药情况。后续治疗包括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病因治疗等。家属应配合医疗团队了解病情变化,避免在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喂食饮水,注意观察有无抽搐、意识模糊等脑缺氧后遗症,定期随访心功能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