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多走动吗

发布时间:2020-09-1669402次浏览

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自身免疫力,而且也能提高心情愉悦值,但是如果运动过量,引发外伤的话,就会出血,一旦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引起感染,严重的话运动不慎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对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以便我们在运动锻炼中保护自己。

为什么运动不慎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如下:

一:运动中大量排汗可使铁元素流失

铁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原料,如果长期缺铁就会引起造血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因失铁过多而引起缺铁性贫血。还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对于蛋白质的消耗增加,而内脏缺氧导致红细胞的滤出,也是运动性贫血的诱发因素。

二:运动不当可使红细胞破裂

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因为造血功能衰退引起的血液中的红细胞运作异常,如:剧烈运动时,肌体内便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乳酸。大量乳酸在体内积蓄,当乳酸的浓度超过一定量时,就会使血液中PH(酸碱度)值下降,其结果是加速了红细胞的破坏和血红蛋白的分解,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而引起贫血。

以上论述,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运动不慎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了,对此,专家表示,如果您在运动中出现流血,且不可自行止血,草草了事,一定要到医院进行检查,防止伤口感染,这样才能从较好的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相关推荐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代表什么意思
平均血小板的体积就是反映着血小板的大小,正常值范围是7到11fL大小,一般体积小于7fL的时候认为体积是偏小的;体积大于11fL的时候认为是大的血小板。小的血小板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主要是反映着骨髓的里边产生的血小板的质量会略差一点。主要是出现在像一些骨髓衰竭性的疾病,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等这样的骨髓衰竭的疾病会容易出现小的血小板,也反映着血小板的功能或质量会差一些。但是单纯的血小板体积偏小了,其实意义并不是那么大的。当小血小板的数量和血小板的减少和整体的血液的疾病,比如像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这样的疾病,除了血小板的问题以外,依然会有红细胞的问题和白细胞的问题。比如全血细胞减少,病人同时合并了平均血小板,体积偏小这样的情况,就反映着骨髓衰竭方面的一些表现。而单纯的只是血小板的体积略偏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血小板数值是正常,可以暂时观察一下单纯的血小板体积偏小的变化,其他的肿瘤在接受了放疗、化疗以后,有可能骨髓处在偏衰竭的状态时,也会表现出血小板的体积有偏小的,就是小个子的血小板这样的情况,实际上都是反映着骨髓的造血能力,特别是在血小板方面的造血能力偏差一点。
语音时长 02:06

2021-10-15

89993次收听

01:47
怎样治疗再障
再障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治疗再障需要根据再障的分型,是重型再障还是普通型的再障,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一般以环孢菌素加上雄激素为基础的治疗,80%~90%的病人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身体情况允许的病人,特别是一些重型的再障,也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联合抗人胸腺球蛋白,或者抗人淋巴球蛋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而对于年龄小于40岁,特别是能够找到同胞全合供者的病人,也可以使用异基因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除此之外,中医中药也有很多调节造血的药物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提示是什么病
大血小板比率偏低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巨噬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下降,这时候机体中大血小板比例,就会出现明显降低的情况。如果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比如白血病患者化疗以后,由于化疗药物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病人出现骨髓抑制,这时候骨髓造血功能是减退的,外周血中大血小板比例,也会出现明显降低的情况。二是有半数白血病病人,血小板平均容积减低。三是血小板平均容积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血小板平均容积参考值为7-11fl,血小板平均容积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大。大血小板就是指血小板的容积超过11fl以上的血小板,大血小板就说明血小板成熟度较低,成熟的血小板往往体积较小,未成熟的血小板往往体积较大。所以,在临床上检查血常规的时候,如果发现血小板的体积比较大,这种情况如果比例比较高,就要进行进一步的骨髓穿刺检查,看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现了什么异常。通过检查骨穿、骨髓的形态学,就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小板体积过大。所以,血小板的体积可以大,也可以小,过大和过小都是一种异常的病变,必须再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它的具体原因,明确原因以后才能对症治疗。
语音时长 02:33

2021-07-09

103557次收听

何谓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作用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衰竭的疾玻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包括祛除病因,支持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及造血细胞因子等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怎么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要根据其具体类型选择强化免疫治疗或是激素治疗。另外中医治疗普通再障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或者说分为普通型再障和重型再障。其中急性再障或重型再障患者血象非常低,即血小板、血色素、白细胞很低,而且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重型再障是采用强化免疫治疗,或者用骨髓移植方式治疗。普通型再障也就是慢性再障,一般以环孢素雄性激素治疗为主,部分病人也使用相关的刺激因子比如说EPO、促红素粒胞刺激因子等。中医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肾虚,所以以补肾为本。中医在临床上常常使用鹿角胶、仙茅、当归、仙灵脾、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阿胶、黄芪这类药物,通过提高肾主骨生髓的功能来增加骨髓中的造血细胞数量,从而促进骨髓造血,延缓输血时间,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慢性再障建议大家用中药治疗。
语音时长 02:12

2020-03-18

54378次收听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通过药物因素、妊娠、化学物质、生物因素、电离辐射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所引发的疾病,该疾病的产生会导致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和损害,需要患者引起注意,否则对身体的影响会较大。该病也分为了原发性,还有继发性两种,有大部分原发性的贫血至今没有找到原因。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我们主要是分为重型和非重型再障。那么我们首先从它的发病机制说,再生障碍性贫血它主要有三大病因,比如我们说是种子学说,土壤学说和虫子学说,那么就是造血干细胞的质和量的异常,还有就是免疫的异常,还有就是微环境的一个异常。我们治疗主要也是从这三大方面。那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它的治疗以年龄小于35岁的病人,如果有条件移植的话,我们会给他采取移植的方案。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选择免疫抑制的治疗,那么它的药物我们经常会选ALG或者ATG来治疗,那么它的序贯治疗主要是以环孢素为主,同时可以用雄性激素来刺激骨髓造血。那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它的治疗主要是雄性激素来刺激骨髓造血,同时合并环孢素的治疗来调节免疫。那么同时加上中药,它的效果会更好。
语音时长 01:34

2019-06-20

55553次收听

01:50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骨髓衰竭,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团增加,则其外周三大血细胞数量减少。主要表现为感染、贫血与出血。其中感染往往出现发热,如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甚至部分病人有咳血的症状。出现贫血的病人则会有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和肌力减退等相应的表现;而病人出血常是出现轻度皮肤粘膜出血、口腔血泡与鼻衄等轻度症状,而部分严重的病人则会出现尿血、消化道出血与内脏出血等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有什么区别
再障性贫血一般是由于骨髓细胞发生病变,而使得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引起的,它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引起患者发烧,流鼻血,出现贫血。这种疾病在急性期的生存周期是三个月,慢性疾病的生存期大概有10~20年。而白血病出现是由于细胞堆积引起,会引起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01:43
再生障碍性贫血什么引起的
一般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非常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个人的体质因素或者是基因易感性占了70%,余下的30%可能跟环境因素有关。如接触不良的环境、药物,或者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后一定听取医生的意见进行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反复出血,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从而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贫血程度,在饮食当中应注意饮食均衡,菜肴烹调应细软清淡,易消化吸收,可吃些软饭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物过硬造成消化道出血,注意食物卫生,否则易发生肠道感染。
语音时长 01:17

2018-06-13

62497次收听

02:09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区别很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缺乏造血原料,营养问题或失血问题等等造成造血原料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同时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单纯的红细胞减少。
02:05
再生障碍性贫血饮食注意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反复出血,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从而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贫血程度,在饮食当中应注意饮食均衡,菜肴烹调应细软清淡,易消化吸收,可吃些软饭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物过硬造成消化道出血,注意食物卫生,否则易发生肠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