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眼科 > 眼科学 > 斜视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肺心病没力气可能与慢性缺氧、右心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患者因长期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增加,进而引发全身性症状。
肺心病患者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长期慢性缺氧会使肌肉组织能量代谢受阻,乳酸堆积增加,表现为活动后乏力明显。患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活动后气促等症状。需通过长期氧疗改善缺氧状态,可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药物控制肺部原发病。
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后期出现右心扩大和功能减退。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使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尤其活动时无法满足肌肉需氧量。患者常见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症状。治疗需使用呋塞米片减轻心脏负荷,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长期呼吸困难使患者进食困难,能量消耗增加但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患者多伴有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等表现。建议少量多餐,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必要时补充肠内营养粉剂。
部分治疗肺心病的药物可能引起乏力症状。如茶碱缓释片过量使用会导致神经肌肉传导障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可能降低心肌收缩力。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调整用药方案。
长期疾病困扰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这种心理状态会加重躯体乏力感。患者常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表现。可通过心理疏导改善,严重时需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干预。
肺心病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暖防感冒,坚持低盐高蛋白饮食,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进行缓和的呼吸操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下肢水肿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高血压不一样,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高血压则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动脉,由于肺动脉血管收缩、重构或阻塞,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这种疾病通常进展较快,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疲劳、胸痛、晕厥等症状。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异常、药物或毒素暴露等有关。诊断需要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确认肺动脉压力升高,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疾病。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主要影响全身的动脉系统。高血压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高血压的诊断相对简单,通过多次测量血压即可确认。
虽然两者都涉及血压升高,但发生的部位和机制不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靶向药物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严重者可能需要肺移植。高血压的治疗则以生活方式干预和降压药物为主。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接受规范治疗。
儿童嘴角疱疹可通过保持局部清洁、外用抗病毒药物、调整饮食、避免抓挠、增强免疫力等方式治疗。嘴角疱疹通常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营养缺乏、接触传播等原因引起。
儿童嘴角疱疹发作期间需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毛巾摩擦。清洁后可涂抹医用凡士林保护创面,减少外界细菌感染风险。家长需每日检查疱疹是否出现渗液或化脓,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凝胶等抗病毒外用药,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复制。用药前需清洁双手,用棉签蘸取药物薄涂于疱疹区域。禁止儿童用手触碰药物,家长需监督用药过程并观察是否出现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
发病期间避免酸性或辛辣食物刺激创面,可给予温凉的流质或软食,如小米粥、南瓜羹等。适当增加富含赖氨酸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减少精制糖摄入。家长需确保儿童每日饮水量充足,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疱疹瘙痒时可用冷藏后的纱布冷敷缓解,修剪儿童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夜间睡眠时可使用透气敷料覆盖患处,防止无意识抓挠导致继发感染。家长需教育儿童认识疱疹传染性,养成不触碰患处的习惯。
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适当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营养素。天气允许时进行户外活动,但需避免疱疹暴露于强烈阳光下。反复发作的儿童可就医评估免疫功能,必要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儿童嘴角疱疹护理期间,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和疱疹变化,出现高热或疱疹扩散至眼周等部位须立即就医。恢复期仍具有传染性,应避免共用毛巾餐具,玩具需定期消毒。保持居家环境通风,督促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减少病毒传播风险。均衡饮食中可增加猕猴桃、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但需注意食物温度避免烫伤疱疹创面。
小儿脑膜炎可通过抗感染、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小儿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等抗生素,病毒性脑膜炎可选用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结核性脑膜炎需联合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用药前需进行脑脊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确保药物敏感性。
颅内压增高时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快速脱水,配合呋塞米注射液利尿。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脑水肿。需密切监测患儿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防止脑疝形成。
频繁抽搐患儿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急性发作,后续改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维持治疗。持续状态需进行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发热和呕吐易导致脱水,需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低钠血症患儿需限制液体入量,高钠血症需缓慢纠正。定期监测尿量和电解质水平。
急性期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流质饮食,少量多餐。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AD滴剂促进神经系统修复。
家长需保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密切观察体温、意识、瞳孔等变化,记录抽搐发作时间和表现。恢复期可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神经系统后遗症。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促进脑组织修复。
新生儿营养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体重增长缓慢、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干燥松弛、反应迟钝、肌肉萎缩等。新生儿营养不良可能与喂养不足、消化吸收障碍、先天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评估。
新生儿营养不良最显著的表现是体重低于同龄婴儿正常水平。正常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应在7-10天内恢复至出生体重。营养不良的新生儿体重增长曲线明显低于标准值,每月增重不足600克。这种情况可能与母乳不足、配方奶冲调不当等喂养问题有关。家长需定期监测婴儿体重变化,记录喂养量和频次,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
营养不良会导致新生儿皮下脂肪层变薄,尤其在腹部、臀部和四肢明显。检查时可发现皮肤皱褶变少,捏起皮肤后回弹缓慢。严重时肋间隙和面部颧骨突出,呈现"老人面容"。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家长需观察婴儿体态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潜在病因。
营养缺乏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表现为皮肤干燥、弹性差、出现皱褶。严重时可能出现脱屑、色素沉着或皮疹。这种情况与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摄入不足有关,也可能是维生素A、维生素B族缺乏的表现。家长需保持婴儿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婴儿润肤产品,同时调整喂养方案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新生儿常表现为嗜睡、哭声微弱、对刺激反应迟钝。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这种情况与能量供给不足导致脑发育受影响有关,长期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发现异常应尽早就医,可能需要住院进行营养支持和全面评估。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体积减小,表现为四肢纤细、肌力减弱、运动发育迟缓。这种情况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有关,严重时可能合并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家长需关注婴儿运动发育里程碑,定期进行发育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补充和康复训练方案。
新生儿营养不良需要综合干预,家长应坚持母乳喂养并按需哺乳,无法母乳喂养时选择适合的配方奶粉。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记录喂养和排泄情况。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卫生条件,避免感染风险。发现生长迟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必要时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或代谢筛查。遵医嘱使用营养补充剂或治疗原发疾病,避免自行使用保健品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