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学 > 小儿营养保健科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脚上长了一颗凸起肉块可能是胼胝、鸡眼、寻常疣、腱鞘囊肿或脂肪瘤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
胼胝俗称老茧,通常因长期摩擦或压迫导致角质层增厚形成。表现为局部皮肤硬块,表面粗糙且边界不清,多无疼痛感。可能与穿鞋不合脚、足部畸形等因素有关。日常需减少摩擦,使用含尿素软膏软化角质,严重时可就医进行修削治疗。
鸡眼是圆锥形角质栓嵌入真皮层的病变,中心可见半透明核,受压时疼痛明显。常因鞋子过紧或足部受力不均导致。可外用含水杨酸贴片溶解角质,避免穿高跟鞋或尖头鞋。若反复发作需排除足部骨骼结构异常。
寻常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粗糙的颗粒状凸起,表面可见黑点。具有传染性,可能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传播。可遵医嘱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局部涂抹,或采用冷冻治疗去除疣体。
腱鞘囊肿是关节囊或腱鞘退变形成的囊性肿物,质地柔软且有弹性,多见于足背。可能与慢性劳损有关,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影响穿鞋。较小囊肿可观察,较大囊肿需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
脂肪瘤是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块,触之柔软可移动,生长缓慢。一般无须治疗,若体积增大压迫神经或影响活动,可考虑手术切除。需与脂肪肉瘤等恶性病变鉴别。
日常需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每日用温水泡脚后涂抹保湿霜,定期检查足部皮肤变化。若肿块出现红肿热痛、快速增大或破溃渗液,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切割、烧灼或使用偏方处理,防止感染或延误治疗。
肺结节与肩膀痛通常没有直接关系,少数情况下可能存在间接关联。肺结节多为肺部组织异常增生,而肩膀痛多由肌肉骨骼问题或神经压迫引起。当肺结节体积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刺激胸膜或邻近神经,引发牵涉性疼痛。
肺结节患者出现肩膀痛更常见于肩周炎、颈椎病或肌肉劳损等非肺部因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使用肩关节或局部受凉均可导致肩膀疼痛,这类情况与肺结节无明确关联。部分患者因肺结节产生焦虑情绪,可能加重对躯体不适的敏感度,但并非病理性的直接联系。
特殊情况下,靠近胸顶部的肺结节若侵犯胸膜或臂丛神经,可能引起同侧肩部放射痛。恶性肿瘤引起的肺结节伴随骨转移时,也可能导致肩胛骨区域疼痛。这类疼痛多呈持续性且夜间加重,常伴有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建议肺结节患者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变化,若出现持续肩痛应排查骨科或神经科疾病。避免自行将症状与肺结节关联而延误治疗,同时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肩部锻炼。出现呼吸困难、消瘦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前列腺钙化和右肾多发结石是两种不同的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钙化通常由慢性炎症或退行性变引起,右肾多发结石则与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因素相关。两者可通过泌尿系统超声或CT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药物排石、体外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方式。
前列腺钙化多与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有关,腺体内钙盐沉积形成钙化灶。长期久坐、辛辣饮食等可能诱发炎症。典型表现为会阴部胀痛、尿频尿急。治疗可选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配合前列舒通胶囊消炎散结,日常需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
右肾多发结石常见于草酸钙或磷酸钙结石,与高钙尿症、尿酸代谢紊乱相关。过量摄入动物内脏、浓茶等易促发结石。典型症状为突发腰部绞痛伴血尿。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可调节尿液酸碱度,尿石通丸有助于小结石排出,发作期需增加饮水量。
泌尿系统超声能清晰显示前列腺钙化灶的强回声斑,肾结石则表现为肾盂内强光团伴声影。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是否合并肾积水。对于疑似合并感染病例,需完善尿培养检查。
合并感染时可联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配合肾石通颗粒促进结石溶解。碳酸氢钠片能碱化尿液预防尿酸结石增大。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含钙制剂同时服用影响药效。
当肾结石直径超过20毫米或引发严重肾积水时,需考虑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适用于钙化灶合并严重排尿梗阻者。术后应定期复查超声,预防结石复发和前列腺增生进展。
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限制菠菜、豆制品等高草酸食物摄入。适度进行跳跃运动帮助微小结石排出,避免长时间骑行压迫前列腺。建议每半年复查泌尿系超声,观察钙化灶和结石变化情况。出现排尿困难或剧烈腰痛时应及时就医,防止肾功能损伤。
急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急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引起,胆囊结石则与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急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患者通常会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与胆囊收缩试图排出胆汁有关。胆囊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总管时,疼痛更为剧烈,呈现胆绞痛特点。部分患者疼痛可逐渐加重并持续数小时,改变体位或使用解痉药物可能暂时缓解症状。
多数患者伴随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这是由于胆囊炎症刺激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持续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液纠正。呕吐后腹痛症状通常不会明显缓解,这与单纯的胃肠炎有所不同。
急性胆囊炎患者常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若发生胆囊化脓或坏疽,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发热源于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炎时,可能出现典型的夏科三联征,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前已有长期消化不良症状,表现为餐后腹胀、嗳气、厌油腻等。这与胆囊功能受损、胆汁排泄不畅有关。胆囊结石患者即使不在急性发作期,也可能因结石影响胆汁排泄而出现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腹泻或脂肪泻。长期消化不良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下降。
当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造成梗阻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陶土样大便等黄疸表现。这是由于胆红素排泄受阻,反流入血所致。黄疸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加重,可能继发急性胆管炎或胰腺炎。血液检查可发现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急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患者应注意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腻、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发作期间应禁食,给予胃肠减压,病情缓解后逐步恢复清淡流质饮食。平时保持规律进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出现持续腹痛、高热、黄疸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胆囊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