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学 > 小儿泌尿外科
12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小孩子缺铁可能导致贫血、认知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体力不足和食欲减退等问题。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引起,需通过饮食调整和医疗干预改善。
缺铁会减少血红蛋白合成,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轻度贫血可通过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改善,中重度贫血需遵医嘱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
铁元素对神经髓鞘形成和神经递质合成至关重要。长期缺铁可能影响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建议家长定期监测血常规,发现缺铁及时补充富马酸亚铁颗粒等铁剂,并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
铁参与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过程。缺铁儿童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程迁延难愈。除补充硫酸亚铁片等铁剂外,应保证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鸡蛋、鱼类等增强免疫功能。
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含铁量约占全身铁的10%。缺铁会导致肌肉供氧不足,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易疲劳。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体育课跟不上、活动量减少等情况,需联合补充葡萄糖酸亚铁糖浆和适度有氧运动改善。
缺铁可影响舌乳头萎缩和味觉减退,导致儿童挑食、厌食。建议家长将猪肝制成肝泥、用铁锅烹调番茄等酸性食物增加铁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对胃肠刺激较小的铁剂。
预防儿童缺铁需从孕期开始,哺乳期母亲应保证铁摄入,6月龄后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学龄前儿童每周至少食用2次动物血制品,避免与牛奶、浓茶同食影响铁吸收。若出现指甲凹陷、异食癖等严重缺铁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系统治疗,定期复查血清铁蛋白直至指标恢复正常。
急性高原反应部分情况下可以自行缓解,但严重时需及时就医。急性高原反应是人体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因缺氧出现的生理性适应障碍,症状轻重与海拔上升速度、个体耐受性等因素相关。
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后,多数人可能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等轻度症状。此时停止继续登高、保持静卧休息、适量补充水分后,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红细胞生成等代偿机制,24-48小时内症状可逐渐减轻。吸氧能加速症状缓解,但并非必需措施。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禁烟酒等措施有助于身体适应。
当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表现时,提示可能进展为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这类重症无法自行缓解,必须立即下降海拔并接受专业救治。既往有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者,或登高速度过快时,更易发展为危重情况。儿童及老年人因代偿能力较弱,症状缓解概率相对较低。
进入高原前进行阶梯式适应训练,携带便携式氧气瓶,备有乙酰唑胺片等预防药物可降低发病风险。症状持续超过三天无改善或加重时,即使表现轻微也应终止行程就医。高原旅行期间建议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数值持续低于75%需警惕病情恶化。
晚上睡觉鼻子有痰可能与鼻腔分泌物倒流、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关。鼻腔分泌物倒流通常由体位改变引起,慢性鼻炎多与长期炎症刺激相关,过敏性鼻炎常由过敏原诱发,鼻窦炎多继发感染,胃食管反流则与夜间平卧时胃酸刺激有关。
平躺时鼻腔分泌物易倒流至咽喉部,形成痰液感。这种情况多见于感冒恢复期或空气干燥时,分泌物黏稠度增加。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睡前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缓解。若伴有鼻塞,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等减充血剂。
慢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持续充血肿胀,夜间分泌物增多。可能与长期粉尘刺激、反复感冒等因素有关,常伴随交替性鼻塞、嗅觉减退。需避免接触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或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炎症。
接触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原后,鼻黏膜释放组胺导致分泌物增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夜间症状可能加重。建议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口服氯雷他定片或鼻用氮卓斯汀喷雾剂。
细菌或病毒感染鼻窦时,脓性分泌物经后鼻孔流入咽喉。多伴有面部压痛、头痛及黄绿色脓涕。需进行鼻窦CT明确诊断,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严重者需鼻窦穿刺引流。
夜间平卧时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黏膜,引发保护性黏液分泌增多。常见于晚餐过饱、睡前饮酒人群,可能伴烧心感。建议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反流严重时需遵医嘱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或铝碳酸镁咀嚼片。
建议记录症状发作频率及伴随表现,避免睡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存在夜间鼻后滴漏感或痰中带血时,应及时进行鼻咽镜或胃镜检查。日常可练习腹式呼吸改善通气,过敏体质者需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及窗帘,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尝试鼻腔冲洗配合蒸汽吸入。
切除子宫后可能出现的危害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卵巢功能衰退、泌尿系统问题、性功能障碍及心理影响。子宫切除术根据手术范围可分为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等类型,术后影响与个体差异、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子宫作为盆腔支撑结构的一部分,切除后可能破坏盆底力学平衡,导致膀胱、直肠等器官下垂。患者可能出现下腹坠胀感、排尿困难或便秘等症状。术后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严重时需手术修复。
全子宫切除可能影响卵巢血液供应,导致更年期提前。患者可能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雌激素缺乏症状。建议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子宫与膀胱解剖位置相邻,术后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或压力性尿失禁。这些症状多与术中神经损伤或支撑结构改变有关。行为训练和膀胱功能锻炼可改善症状,顽固病例需药物或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术后出现性欲减退、性交疼痛或高潮障碍,可能与阴道缩短、盆腔神经损伤或心理因素相关。使用阴道润滑剂、循序渐进恢复性生活及心理咨询有助于改善。
子宫作为女性特征器官,其切除可能引发身份认同危机、焦虑或抑郁情绪。术前充分沟通、术后心理疏导及伴侣支持对心理调适至关重要。
子宫切除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促进伤口愈合。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3-6个月,定期复查盆腔超声。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配合盆底康复训练,多数患者可逐渐适应术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