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眼科 > 眼科学 > 其它
首页上一页56789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褥疮黑痂下的腐肉需由专业医护人员通过清创术处理,不可自行去除。褥疮黑痂通常提示组织坏死,可能伴有感染风险,需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机械清创、酶解清创或手术清创等方式。
机械清创适用于坏死组织较干燥的情况,医护人员会使用无菌器械逐步清除坏死组织,过程中需评估创面基底的血运情况。酶解清创适用于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时,通过胶原酶软膏等药物促进坏死组织溶解,该过程需配合敷料定期更换。手术清创适用于深度坏死或合并严重感染的情况,需在麻醉下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直至健康创面,术后可能需配合负压引流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清创后均需使用银离子敷料或藻酸盐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同时需定期评估创面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局部持续受压,使用气垫床或减压敷料分散压力。营养支持对愈合至关重要,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注意观察创面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出现发热或渗液增多应及时就医。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建议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同时做好会阴部清洁降低尿路感染风险。
消化系统过敏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口腔肿胀、呼吸困难等。消化系统过敏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环境过敏原、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避免过敏原、抗过敏药物、免疫调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紧急处理等方式缓解。
消化系统过敏引起的恶心呕吐通常与过敏原刺激胃肠黏膜有关。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常见致敏食物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和逆蠕动。患者可能伴随头晕、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苯海拉明片、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同时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过敏反应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肠黏膜水肿会引起腹痛腹泻症状。乳糖不耐受、麸质过敏等食物过敏常见此类表现,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和黏液便。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消旋山莨菪碱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严重脱水时需要补液治疗。
消化系统过敏常伴随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湿疹样皮疹伴剧烈瘙痒。这类症状多由食物过敏原经血液循环刺激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依巴斯汀片等药物,冷敷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
口腔和咽喉部肿胀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征兆,常见于坚果、水果等食物过敏。患者可能出现唇舌肿胀、咽喉紧缩感,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这种情况需要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遵医嘱服用泼尼松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药物,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消化系统过敏严重时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痉挛,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这类情况多由花生、海鲜等强致敏原引起,属于医疗急症。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配合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甲泼尼龙注射液等药物,并尽快送医治疗。
对于消化系统过敏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记以识别过敏原,避免食用已知过敏食物。外出就餐时应询问食材成分,家中常备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时需立即就医。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有助于预防过敏发作,儿童患者家长需特别注意观察进食后的异常反应。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新生儿肿瘤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具体性质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新生儿肿瘤主要有血管瘤、畸胎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类型,其中多数为良性,但部分可能具有恶性倾向。
血管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皮肤红色斑块或隆起肿块。血管瘤可能与胎儿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多数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消退。对于生长迅速或影响功能的血管瘤,可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口服溶液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采用激光或手术切除。
畸胎瘤是由多胚层组织构成的肿瘤,多数为良性,常见于骶尾部或性腺部位。畸胎瘤可能与原始生殖细胞异常分化有关,体积较大时可压迫周围器官。通过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可初步判断性质,确诊需病理检查。良性畸胎瘤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恶性畸胎瘤需结合化疗。
神经母细胞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起源于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该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病例可自发消退,但高危型进展迅速。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肿块、眼球突出、骨痛等。确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骨髓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免疫治疗。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多数在5岁前发病。典型表现为无症状腹部肿块,可能伴有血尿或高血压。该肿瘤与WT1基因突变相关,早期发现可通过肾切除术配合放化疗获得较好预后。术后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胸部CT监测复发。
肝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病因可能与胎儿期肝细胞发育异常有关,表现为腹部膨隆、食欲减退等。血清甲胎蛋白显著升高是重要诊断指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顺铂等化疗药物。对于无法手术的病例可采用肝移植。
家长发现新生儿体表肿块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超声、CT等检查。哺乳期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接触电离辐射和化学致癌物。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迹象,确诊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对于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恶性肿瘤需根据病理类型和分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银屑病通常在5-10年内可能逐渐加重,但具体进展速度因人而异。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银屑病的病情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在发病后5年内出现皮损面积扩大或症状加重,表现为红斑增厚、鳞屑增多、关节肿痛等。这类进展往往与未规范治疗、长期精神压力、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相关。早期使用外用卡泊三醇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药物控制炎症,配合光疗可延缓病情。若合并关节症状,需遵医嘱使用甲氨蝶呤片、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等系统治疗药物。日常需避免搔抓、过度清洁等物理刺激。
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较缓慢,可能10年以上仍保持稳定状态。这类情况多见于局限型银屑病或积极干预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皮肤和关节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现甲损害、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需联合皮肤科与风湿免疫科共同管理。生物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对顽固性皮损效果显著,但需评估感染风险。
建议银屑病患者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病情,避免自行停药。日常宜选择宽松棉质衣物,沐浴后及时涂抹尿素乳膏保湿。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调节免疫。若出现新发皮损、关节僵硬或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七岁宝宝恶心呕吐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等方式治疗。恶心呕吐腹泻通常由饮食不当、胃肠型感冒、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食物过敏等原因引起。
患病期间需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呕吐缓解后给予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避免高糖高脂及乳制品,少量多餐喂养。家长需观察进食后是否加重呕吐,必要时延长禁食时间。
每次呕吐或腹泻后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分次缓慢饮用。可交替给予淡茶水、苹果汁稀释液,维持尿量正常。若出现哭时无泪、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家长需立即就医。
用温热毛巾敷于腹部,温度控制在40℃以下,每次15分钟。顺时针轻柔按摩脐周,促进肠蠕动恢复。避免受凉导致肠痉挛加重,睡眠时穿戴棉质腹围。
口服补液盐Ⅲ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每袋冲调250毫升温开水,按50毫升/公斤体重分次服用。适用于轻中度脱水,与蒙脱石散需间隔2小时服用。家长需严格按说明书配制。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原体,3克/次与50毫升温水调匀服用,每日2-3次。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便秘,需与抗菌药物间隔2小时。细菌性肠炎需联用头孢克肟颗粒。
患儿需卧床休息,呕吐物及时清理避免误吸。记录呕吐腹泻次数及性状变化,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精神萎靡需急诊处理。恢复期逐渐增加烂面条、蒸苹果等低渣饮食,2周内避免生冷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病毒性肠炎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