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能调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通常由能量或营养素摄入不足引起,补充蛋白质有助于改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恢复。主要有优质蛋白食物摄入、蛋白补充剂使用、疾病状态营养支持、胃肠功能调整、个体化营养方案等方式。
鸡蛋、牛奶、鱼肉等优质蛋白食物含有完整氨基酸谱,可快速补充机体所需蛋白质。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水肿等症状,通过每日适量摄入动物性蛋白与大豆蛋白,能纠正负氮平衡。需注意对乳糖不耐受或过敏人群选择替代性蛋白来源。
乳清蛋白粉、大豆分离蛋白等补充剂适用于饮食摄入不足人群。蛋白质补充剂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增加肝肾负担。对于术后、肿瘤等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蛋白补充剂可作为短期营养支持手段。
慢性肾病、肝病等患者需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与种类。肾病3-4期患者建议选择低蛋白饮食配合酮酸制剂,肝性脑病患者需限制动物蛋白并增加支链氨基酸。此类特殊人群的蛋白质补充方案须由临床营养师制定。
慢性胃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会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可先使用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待胃肠功能改善后逐步过渡至整蛋白饮食。必要时需配合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改善吸收障碍。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蛋白质需求差异较大。儿童生长发育期需按每公斤体重1.5-2克补充,孕妇孕中晚期需增加20克/日优质蛋白。建议通过膳食评估和人体成分分析制定个性化蛋白质补充计划。
改善营养不良需建立长期科学的膳食模式,每日均衡摄入畜禽肉60-100克、鱼虾80-100克、蛋类40-50克及适量豆制品。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必要时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定期监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以评估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