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适量吃虾肉对身体有益,但过量食用可能增加健康风险。虾肉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B12、硒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健康,但部分人群需注意过敏或高尿酸问题。
虾肉含有丰富且易吸收的优质蛋白,每100克虾肉约含16-20克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求,有助于肌肉合成和组织修复。蛋白质是构成细胞、酶和抗体的重要物质,适量摄入对儿童生长发育、术后恢复及老年人预防肌肉衰减均有帮助。需注意避免与高鞣酸食物同食影响吸收。
虾肉中硒元素含量突出,具有抗氧化和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作用。同时富含磷、锌等微量元素,磷能促进骨骼健康,锌则参与味觉感知和伤口愈合。但虾壳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建议去除虾头及虾线后食用,高血压患者需控制单次摄入量。
虾肉是维生素B12的优质来源,该维生素对红细胞生成和神经髓鞘形成至关重要,缺乏可能导致贫血或神经系统损伤。虾肉还含有少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E,但高温油炸会破坏这些营养素,建议采用白灼、清蒸等低温烹饪方式。
部分人群对虾类中的原肌球蛋白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既往有海鲜过敏史者应避免食用,首次尝试虾肉的婴幼儿需家长观察72小时。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使用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物。
虾肉属于中高嘌呤食物,每100克约含150-200毫克嘌呤。痛风急性期患者应禁食,缓解期每周摄入不超过2次,每次控制在50克以内。高尿酸血症人群可搭配西芹、冬瓜等利尿蔬菜食用,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非布司他片降尿酸。
建议普通成人每周食用虾肉2-3次,每次100-150克为宜,优先选择新鲜活虾。烹饪时避免重油重盐,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彩椒促进铁吸收。存在慢性肾病或甲状腺疾病者需咨询营养师调整摄入量,食用后出现皮疹、关节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