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通常可以治疗,但治疗难度与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有关。慢性腹泻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乳糖不耐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药物调节、饮食干预、病因治疗等方式综合管理。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反复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多呈稀水样。治疗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高脂肪摄入,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匹维溴铵片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心理压力可能加重症状,需配合情绪管理。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引发黏液脓血便和腹泻。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控制炎症活动,严重时需生物制剂或手术干预。患者需长期随访,避免摄入粗纤维食物加重肠道损伤。
寄生虫、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转为慢性腹泻,如贾第鞭毛虫病或艰难梭菌感染。需通过粪便检测明确病原体,针对性使用阿苯达唑片、诺氟沙星胶囊等抗菌药物。治疗期间需补充电解质,避免生冷食物,注意餐具消毒。
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进食乳制品后腹胀腹泻。通过氢呼气试验确诊后,需限制牛奶、冰淇淋等含乳糖食物,可选择低乳糖奶粉或口服乳糖酶胶囊辅助消化。钙质缺乏风险增加时需补充钙剂。
甲亢患者代谢亢进可加速肠蠕动,造成排便次数增多。需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使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状腺功能,配合普萘洛尔片缓解心悸等症状。限制含碘食物摄入,保证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以补偿消耗。
慢性腹泻患者需记录饮食与症状关联性,避免过敏原和刺激性食物,选择低渣、低脂、易消化饮食。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腹部保暖有助于缓解肠痉挛。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伴随体重下降、发热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可改善肠道神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