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坏死是指人体组织在受到电离辐射后出现的不可逆性细胞死亡和结构破坏,通常由肿瘤放疗、核事故或职业性辐射暴露引起,可能表现为局部组织溃烂、功能障碍或继发感染。
放射性坏死多发生在接受高剂量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中,尤其是头颈部、乳腺或盆腔等敏感区域。辐射会直接损伤细胞DNA,同时破坏微血管网络,导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中断。早期可能仅有皮肤发红或轻微疼痛,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组织硬化、溃疡形成,严重时可能穿透深层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引发认知障碍或癫痫发作,骨骼系统受累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
放射性坏死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单次超过8戈瑞或总分次超过60戈瑞时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胶原血管病患者以及同步接受化疗者更易发生。病理特征包括血管内皮增生、纤维蛋白沉积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与肿瘤复发在影像学上常难以区分。部分病例可能迟发出现,甚至在放疗结束后10年以上才表现症状。
建议接受放疗的患者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进行活检鉴别。日常生活中需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机械刺激和极端温度,适当补充蛋白质和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组织修复。严格戒烟并控制基础疾病可降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