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坏死(放射性骨坏死)的危险性因素主要有长期吸烟酗酒、放射剂量过高、口腔卫生不良、合并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状态、局部组织血供不足等。该病常见于头颈部肿瘤放疗后,表现为骨组织进行性坏死、疼痛和感染。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放射后组织缺血缺氧。临床观察显示,吸烟者发生放射性骨坏死的概率显著增高。患者需严格戒烟限酒,必要时可寻求戒烟门诊帮助。
当放射剂量超过50Gy时,骨细胞和血管损伤不可逆风险明显增加。头颈部肿瘤放疗中,下颌骨因解剖位置特殊更易受损。现代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可降低风险,但精确控制剂量仍是关键。
牙菌斑堆积会诱发牙龈炎和牙周病,放射治疗后口腔黏膜屏障功能下降,细菌易侵入深层骨组织。建议放疗前完成牙周治疗,日常使用含氟牙膏和抗菌漱口水,每3个月进行专业洁牙。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会加剧放射后组织修复障碍,血糖控制不佳者风险更高。免疫抑制患者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组织再生能力下降。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定期监测免疫功能。
既往手术史或创伤可能导致局部血管网破坏,如拔牙后下颌骨血供减少区域。放疗前需评估血管状况,必要时采用高压氧治疗改善组织氧合,避免在放射区内实施有创口腔操作。
预防放射性坏死需多学科协作,放疗前口腔评估包括全景片检查、龋齿处理及必要拔牙;放疗中采用保护性装置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治疗后终身保持口腔卫生,每半年进行专业检查。出现骨暴露、持续疼痛或异味分泌物时应立即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营养支持方面建议高蛋白饮食配合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