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坏死是放射治疗后出现的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放射性坏死的特点主要有组织坏死、血管损伤、纤维化、疼痛和继发感染。
放射性坏死最显著的特点是局部细胞死亡和组织结构破坏。放射线直接损伤细胞DNA,导致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和修复,最终坏死。坏死的组织通常呈现苍白或灰黄色,质地变硬,边界不清。常见于接受高剂量放射治疗的部位,如头颈部肿瘤放疗后的下颌骨坏死或乳腺癌放疗后的胸壁坏死。
放射线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管损伤会减少局部血液供应,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和坏死。血管损伤还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增加组织坏死的风险。这种血管病变通常是不可逆的,可能长期影响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放射性坏死常伴随纤维化,即正常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替代。纤维化会导致组织弹性下降,功能受限。例如,头颈部放疗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乳腺放疗后可能出现胸壁僵硬。纤维化通常在放疗后数月到数年逐渐发展,严重时可能影响器官功能。
放射性坏死常引起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从中度到重度不等。疼痛可能由组织坏死、炎症反应或神经损伤引起。疼痛可能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疼痛管理通常需要多模式镇痛,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
放射性坏死组织容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因为坏死组织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感染可能加重组织损伤,延缓愈合,甚至导致全身性感染。感染症状包括红肿、发热、脓性分泌物和全身不适。预防和治疗感染是放射性坏死管理的重要部分。
放射性坏死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肿瘤科、外科、疼痛科和康复科医生。治疗策略可能包括清创手术、高压氧治疗、抗感染治疗和疼痛管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避免吸烟和饮酒,定期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新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