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患者通常需要做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纤维化评估和病理学检查。慢性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长期饮酒等因素引起,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损伤程度的基础项目,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反映肝细胞炎症和坏死情况,其中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异常可能表明胆汁排泄功能障碍。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病毒学检查用于明确肝炎病毒类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和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能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度,对指导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病毒性肝炎可能伴随肝区隐痛、皮肤黄染,需注意不同病毒感染有不同传播途径和预后特点。
腹部超声检查能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变化,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弹性成像技术能无创评估肝脏硬度,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有帮助。长期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可能出现表面不平、体积缩小等改变,检查前需禁食禁水4小时以上。
肝纤维化扫描通过测量肝脏弹性值定量评估纤维化程度,血清学模型结合年龄、血小板等指标也能预测纤维化分期。中重度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肝掌等体征,这类检查对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但需注意肥胖、腹水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测准确性。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慢性肝炎金标准,能明确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对疑难病例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病理检查可能发现界面性肝炎、桥接坏死等特征性改变,但属于有创操作,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术后需卧床观察6-8小时预防出血。
慢性肝炎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严格戒酒并慎用损肝药物。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控制体重避免脂肪肝加重肝损伤。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出现腹胀、下肢水肿等异常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