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可能引起肠道感染的病菌主要有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食物中毒通常由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等。
沙门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多存在于禽类、蛋类及未煮熟的肉类中。感染后可能出现水样腹泻、发热、腹部绞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等,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日常需注意食物充分加热,避免交叉污染。
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差的环境。感染后表现为突发高热、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可选用诺氟沙星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等药物,严重者需静脉补液。预防需加强手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可通过未灭菌乳制品、生鲜蔬菜等传播,部分菌株可能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包括血性腹泻、剧烈腹痛,治疗需根据菌株类型选择环丙沙星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必要时需住院监护。
该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导致急骤呕吐、低血压,常见于存放不当的乳制品、肉类。因毒素已形成,抗生素治疗无效,以补液和对症支持为主。预防需注意食物冷藏,避免长时间室温存放熟食。
多见于海产品如生蚝、贝类,感染后可能出现水样泻、呕吐,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发生败血症。治疗轻症以补液为主,重症需用多西环素片联合头孢他啶注射液。食用海鲜应彻底加热,避免生食。
预防食物中毒需注重饮食卫生,食材充分烹煮,生熟分开处理,定期清洁厨房用具。出现持续呕吐、血便、高烧或意识模糊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少量多餐,逐步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