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饮食不当可能导致贫血,主要与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有关。贫血的发生主要有饮食结构单一、挑食偏食、消化吸收障碍、慢性失血、遗传性疾病等因素。
长期以米面为主食且缺乏动物性食物的儿童,容易因铁元素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摄入过少时,可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建议家长每周安排2-3次猪肝、牛肉等补铁食材,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
拒绝食用深色蔬菜的儿童可能缺乏叶酸,绿叶蔬菜中的叶酸是红细胞成熟必需物质。长期偏食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食欲减退。家长可将菠菜、西蓝花切碎混入饺子馅,或制作果蔬奶昔改善摄入。
慢性腹泻或乳糜泻患儿可能出现营养吸收不良,即使足量摄入造血原料仍会发生贫血。此类患儿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叶酸片、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
钩虫病感染、消化道溃疡等引起的长期隐性失血,会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这类贫血患儿除补充富铁食物外,需进行驱虫治疗或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控制出血,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补铁。
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遗传性溶血疾病虽与饮食无关,但挑食会加重贫血症状。这类患儿需定期输血并使用去铁胺注射液,家长应保证其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热量维持营养状态。
预防儿童贫血需建立多样化饮食结构,每日应包含瘦肉、蛋黄、动物血等铁来源,配合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对已出现乏力、指甲变脆等贫血症状的儿童,建议及时检测血常规,确诊后按医嘱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等补铁药物,避免自行补充影响治疗效果。日常注意观察孩子食欲及面色变化,学龄期儿童每半年可进行血红蛋白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