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优质蛋白、铁、维生素C、B族维生素、欧米伽3脂肪酸等营养有助于提高御寒能力。寒冷环境下,人体代谢加快,合理补充特定营养素可增强产热效率、改善血液循环并维持免疫系统稳定。
优质蛋白是构成肌肉和酶的重要物质基础,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从而增加基础代谢率。动物性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植物性蛋白如大豆及其制品可搭配谷物提高利用率。蛋白质分解产热效应显著,每日适量摄入可帮助维持体温。
铁是血红蛋白合成的关键原料,缺铁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发手脚冰凉等畏寒症状。动物肝脏、红肉、血制品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黑木耳、菠菜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长期素食者需注意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
维生素C能促进铁吸收并参与去甲肾上腺素合成,这种神经递质可刺激棕色脂肪组织产热。新鲜蔬菜水果如西蓝花、猕猴桃、柑橘类含量丰富,但高温烹饪易被破坏。建议每日分次摄入,寒冷季节可适当提高摄取量。
维生素B1、B2、烟酸等直接关联能量代谢过程,缺乏时葡萄糖氧化产热效率降低。全谷物、酵母、乳制品可提供充足B族维生素,酗酒或精制饮食人群易出现缺乏。复合维生素B补充剂对改善末梢循环障碍相关怕冷症状效果明显。
深海鱼类所含的EPA和DHA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畏寒。亚麻籽油、核桃等植物来源需在体内转化,生物利用率较低。每周食用2-3次高脂海鱼可满足需求,但痛风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除针对性营养补充外,冬季应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头颈部防护,避免长时间静止导致血液循环减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跳绳等可增强肌肉产热,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维持正常代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