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灾区人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胸闷心悸、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
地震后头痛可能与紧张焦虑、睡眠不足、头部轻微外伤等因素有关。灾区环境嘈杂、余震频繁可能导致精神持续紧绷,脑血管收缩引发紧张性头痛。部分人群在逃生过程中可能遭遇坠落物撞击头部,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建议保持安静环境休息,对头部外伤进行消毒包扎,疼痛持续加重需排查颅内损伤。
灾区饮食卫生条件恶化易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上腹不适伴呕吐。吸入粉尘或有害气体可能刺激胃黏膜,灾后焦虑情绪也会通过神经反射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现呕吐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呕吐物带血或持续超过12小时需医疗干预。
创伤性记忆重现会导致入睡困难、易惊醒等睡眠障碍,这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有关。环境改变如临时安置点的噪音、光线干扰也会影响睡眠节律。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焦虑,严重失眠可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等助眠药物。
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引起心跳加速、胸前区压迫感。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如冠心病患者诱发心绞痛。灾区空气污染可能引发支气管痉挛。建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既往心脏病患者需监测血压,持续胸痛应立即吸氧并送医。
经历生死威胁后可能出现闪回、情感麻木、过度警觉等典型症状,这是大脑海马体功能受损的表现。儿童可能退行性表现为尿床、吮指等行为。早期心理干预至关重要,可采用眼动脱敏疗法,症状严重者需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干预。
灾后需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饮用煮沸或瓶装水。保持临时住所通风干燥,定期进行肢体拉伸活动缓解肌肉紧张。出现持续发热、意识模糊、严重外伤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心理康复需要长期关注,可通过团体辅导、艺术治疗等方式重建安全感,家属应给予充分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