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因素、遗传易感性、脾脏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输注、脾切除术、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方式治疗。
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病毒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或牙龈渗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同时配合醋酸泼尼松片调节免疫,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机体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巨噬细胞过度破坏。患者常伴疲劳乏力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治疗首选地塞米松注射液冲击疗法,顽固性病例可考虑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需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及肝素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依赖性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机制加速血小板清除。典型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广泛性紫癜,停药后症状可缓解。治疗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严重出血时补充血小板制剂。
特定HLA基因型人群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家族中可能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史。患者除皮肤黏膜出血外,可伴关节疼痛或雷诺现象。治疗采用环孢素软胶囊调节T细胞功能,联合氨肽素片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需定期复查血药浓度。
脾脏作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其功能亢进会加剧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有脾脏肿大体征,血小板计数常低于30×10⁹/L。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预防感染,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维持血小板水平。
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损伤,忌食过硬或带刺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观察有无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征兆,女性患者月经期需特别注意出血量。所有治疗均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