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肿瘤,通常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肝脏常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由肝细胞、胆管、血管及纤维组织构成,病理特征为中央星状瘢痕和放射状纤维间隔。该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与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水平变化可能相关,但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影像学检查可见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轮辐状”强化。
约70%患者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饱胀感等非特异性症状,极少数巨大病灶可压迫症状。与恶性肿瘤不同,该病不会出现体重下降、黄疸等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通常显示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正常,甲胎蛋白水平不升高。
超声检查可发现均质稍高回声团块,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I在T2加权像显示特征性高信号中央瘢痕。动态增强影像呈现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是重要诊断依据。对于不典型病例需行超声造影或肝穿刺活检,但需注意出血风险。
无症状且确诊患者可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或MRI。出现持续疼痛或肿块增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是首选方式。对于中央型病灶或手术高风险患者,可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禁用口服避孕药等可能刺激病灶生长的药物。
本病恶变概率极低,长期随访显示绝大多数病灶保持稳定甚至缩小。术后复发率不足5%,肝功能通常不受影响。妊娠期间可能出现病灶暂时增大,但分娩后多可恢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灶破裂,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
确诊患者应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监测,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日常饮食建议低脂高蛋白,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出现腹痛加剧、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增强CT评估。保持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腹部撞击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