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梅毒检查主要包括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妊娠期梅毒筛查通常在孕早期进行,若确诊需及时规范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
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结果提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该检测特异性高但无法区分活动性感染与治愈后抗体残留,需结合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判断病情。孕妇首次产检时应完成该项筛查,高危人群孕晚期需复查。
通过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检测,抗体滴度可反映疾病活动度。初次筛查阳性者需定量检测,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直至分娩。滴度下降4倍以上提示治疗有效,产后仍需随访2年。
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是妊娠期梅毒首选药物,早期梅毒单次肌注240万单位,晚期梅毒每周1次连用3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尝试头孢曲松钠注射剂替代治疗,但需严密监测过敏反应。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吉海反应,表现为发热、胎动减少,需住院观察。
母亲未完成规范治疗或疗效不确定时,新生儿需预防性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出生后立即进行非特异性抗体检测,每3个月复查至15月龄。若确诊先天梅毒,需住院接受水剂青霉素静脉注射治疗10天。
确诊孕妇应转诊至高危妊娠门诊,治疗2周后复查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孕晚期每4周超声评估胎儿发育,警惕胎儿水肿、肝脾肿大等梅毒征象。所有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治疗后6个月及分娩前需重复检测确认疗效。
妊娠期梅毒管理需产科与感染科协作,规范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孕妇应避免无保护性接触,治疗期间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分娩后母亲及婴儿均需定期血清学随访,母乳喂养不影响新生儿预后但需确保母亲已完成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