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救助第二阶段通常是指灾后1-6个月的恢复期干预,重点在于心理重建与社会功能恢复。主要措施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家庭支持系统强化、社区心理援助站持续跟进、特殊人群个性化干预等。
通过结构化团体活动帮助受灾群众建立社会联结,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集体创伤记忆。重点处理幸存者内疚、丧失感等情绪,组织同质群体分享经历,配合放松训练与正念练习改善焦虑症状。需由专业心理治疗师引导,避免二次心理伤害。
使用标准化量表对高危人群进行系统评估,重点关注持续噩梦、闪回、情感麻木等核心症状。对筛查阳性者实施分级干预,轻中度患者采用眼动脱敏疗法,重度患者需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同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现动态监测。
针对家庭结构受损群体开展亲子关系修复工作坊,指导家庭成员识别彼此心理需求。通过角色扮演改善沟通模式,对丧亲家庭提供哀伤辅导,帮助重建安全感。特别关注儿童通过绘画治疗表达情绪,避免发展成长期行为问题。
在临时安置点设立固定心理咨询点,提供常态化情绪疏导服务。组织社区文娱活动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培训基层人员识别心理危机信号。建立志愿者结对帮扶机制,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实施定期走访。
对救援人员、医护人员等次级创伤群体进行减压团体治疗,采用叙事疗法处理职业耗竭感。为孕产妇提供围产期心理支持,预防产后抑郁。学龄儿童通过沙盘游戏治疗重建心理稳定性,必要时协调教育资源解决就学问题。
此阶段需持续评估干预效果,逐步从专业心理援助过渡到社区自主支持。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适度运动帮助缓解压力反应,避免过度接触灾难相关新闻报道。家长应留意儿童行为变化,通过亲子共读灾难教育绘本帮助理解经历。社区可组织纪念活动促进集体疗愈,但需注意避免创伤事件反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