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对人体主要有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脂质代谢、诱发炎症反应、干扰必需脂肪酸利用、可能损害认知功能等作用。
反式脂肪酸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种双重作用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长期摄入可能加速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促进血栓形成。日常饮食中常见于部分氢化植物油制作的糕点、油炸食品等。
反式脂肪酸可干扰肝脏正常的脂蛋白合成与分解过程,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这种代谢紊乱可能进一步引发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关联。代谢异常通常需要数月低脂饮食才能逐步改善。
反式脂肪酸会激活体内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持续低度炎症状态与多种慢性病相关。炎症反应可能表现为关节疼痛、皮肤敏感等非特异性症状,长期可能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
反式脂肪酸的分子结构与顺式脂肪酸相似但空间构型不同,会竞争性抑制亚油酸、α-亚麻酸等必需脂肪酸的代谢转化。这种干扰可能影响细胞膜功能、激素合成等生理过程,尤其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存在潜在影响。
部分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摄入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关联,其机制包括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加剧氧化应激等。中老年人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表现。
建议严格控制含反式脂肪酸食品的摄入量,优先选择天然植物油烹饪,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保持均衡饮食结构,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日常烹饪避免油温过高或重复使用煎炸油,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