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肿瘤按病理性质可分为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和先天性肿瘤等类型,需根据肿瘤位置及性质采取针对性治疗。
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多发生于脊髓背侧神经根,属于良性肿瘤。典型表现为神经根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可能伴随肢体无力或肌肉萎缩。确诊需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定期复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脊膜瘤生长于脊髓蛛网膜或硬脊膜,常见于胸段脊髓,女性发病率较高。早期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和感觉减退,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需注意保护脊髓血管,术后需预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胶质瘤来源于脊髓内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等类型。临床症状与肿瘤生长速度相关,可能出现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和括约肌失调。治疗需结合肿瘤分级,低级别胶质瘤可手术切除,高级别胶质瘤需联合放化疗。
转移瘤多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脊髓所致,好发于胸腰段。特点为短期内快速进展的脊髓压迫症状,如剧烈背痛伴截瘫。治疗需原发肿瘤控制结合脊髓减压手术,必要时联合放疗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
先天性肿瘤包括表皮样囊肿、畸胎瘤等胚胎发育异常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位置,可能合并脊柱畸形或皮肤异常。手术需彻底清除囊壁防止复发,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协作治疗。
脊髓肿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均衡饮食以维持营养状态,术后康复期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出现新发疼痛或运动障碍需及时就诊。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和被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