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及输血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经性行为传染给伴侣。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叮咬感染者后可通过唾液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蚊媒活跃度高,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及安装纱窗,疫区需加强蚊虫孳生地清理。
感染者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无保护性行为传播,男性向女性或男性间均可发生。建议感染者使用避孕套至少3个月,孕妇伴侣需特别防范。病毒在精液中存活时间较长,性传播可能早于或晚于蚊媒传播期。
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先天性寨卡综合征。孕期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传播,尤以妊娠早期风险最高。新生儿还可能通过分娩接触或母乳感染,但母乳喂养益处通常大于风险。
病毒血症期献血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疫区需加强血液筛查。输血传播概率较低但不可忽视,发热期患者应暂缓献血。部分国家已实施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处理以降低风险。
实验室意外暴露或器官移植可能造成传播,但案例极少。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空气或食物传播,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拥抱无需过度担忧。医务人员需规范操作避免职业暴露。
预防寨卡病毒需综合采取防蚊灭蚊措施,疫区居民应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繁殖。计划怀孕者前往流行区前需咨询医生,感染者应避免蚊虫叮咬防止二次传播。出现发热、皮疹或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测,孕妇应加强产前寨卡病毒筛查。旅行者可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产品并选择有空调的住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