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的特性主要有凝滞、收引、伤阳、易袭阴位、易致疼痛。寒邪是中医六淫之一,具有阴冷、收引的特性,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受损等病理变化。
寒邪具有凝滞的特性,可使气血津液运行迟缓甚至凝结。寒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局部冷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寒凝血瘀时可见面色青紫、舌质暗紫等表现。治疗上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如使用艾叶、附子等药物。
寒邪具有收引的特性,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表现为无汗、皮肤紧绷、肌肉痉挛等症状。寒邪收引可导致毛孔闭塞,出现恶寒无汗。治疗上常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药物,帮助打开腠理,驱散寒邪。
寒邪属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侵袭可导致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症状。长期受寒可导致脾肾阳虚,出现腹泻、水肿等症。治疗上常用附子、干姜等温阳药物。
寒邪具有下沉的特性,容易侵袭人体下部或阴位。常见症状包括下肢冷痛、小腹冷痛、女性痛经等。寒邪侵袭阴位可导致白带清稀、月经后期等妇科病症。治疗上常用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
寒邪侵袭最易导致疼痛症状,特点是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常见头痛、关节痛、胃脘痛等,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寒性疼痛多伴有局部发凉、喜温喜按等特点。治疗上常用川乌、草乌等祛风散寒止痛药物。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饮食上可适当食用生姜、大枣、羊肉等温性食物。运动方面建议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后受寒。如出现明显寒邪侵袭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