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筛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方式预防。肠癌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肠道炎症、高脂低纤饮食、肥胖、长期吸烟酗酒等原因引起。
<h3>1、调整饮食结构</h3>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周红肉摄入量控制在500克以内,避免高温烧烤、油炸等烹饪方式产生的致癌物。增加白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每日蔬菜水果不少于4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肠癌发病概率。
<h3>2、增加膳食纤维</h3>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在肠道停留时间。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替代精制米面,每餐搭配菌菇、海藻类食物。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具有抗炎抗癌作用,尤其丁酸盐能抑制异常细胞增殖。
<h3>3、定期筛查</h3>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结肠镜检查,高风险人群筛查间隔缩短至3-5年。粪便隐血试验联合粪便DNA检测可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对于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肠癌家族,需从20岁开始筛查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筛查。
<h3>4、控制体重</h3>将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范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可能促进肠黏膜癌变。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效果更佳。
<h3>5、戒烟限酒</h3>烟草中亚硝胺类物质直接损伤肠黏膜DNA,吸烟者肠癌风险增加50%。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空腹饮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干扰叶酸代谢,长期酗酒者需补充叶酸400微克/日。
保持规律作息与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熬夜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烹饪时多用蒸煮炖方式,少用腌制、烟熏等加工方法。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持续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消化内科就诊。50岁以上人群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分化抑制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