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久治不愈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心理压力、不良睡眠习惯、基础疾病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失眠症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症状,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部分失眠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与生物钟基因变异或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患者可能对咖啡因敏感或褪黑素分泌紊乱,表现为长期睡眠质量差。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并建立规律作息以减轻症状。若伴随焦虑或抑郁情绪,需结合心理治疗。
长期工作压力、情绪障碍或创伤事件会导致大脑皮层持续兴奋,抑制睡眠中枢功能。患者常伴有心悸、多梦等表现。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干预手段,可配合放松训练。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等镇静药物,但需避免依赖。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日间补觉、作息不规律等行为会扰乱睡眠节律。这类生理性因素可通过限制卧床时间、保持黑暗环境等睡眠卫生措施改善。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晚餐不宜过饱。持续1个月未缓解需排查病理性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疼痛、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可直接干扰睡眠结构。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为例,患者夜间频繁觉醒,日间嗜睡,需通过持续气道通气治疗原发病。合并焦虑时可联用乌灵胶囊等中成药调节神经功能。
部分降压药、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引起药物性失眠。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建议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突然停药也可能引发反跳性失眠,需逐步减量。
失眠症患者应保持卧室温度适宜,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可尝试冥想或温水泡脚促进放松。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评估疗效,必要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饮食上增加小米、酸枣仁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限制酒精摄入。若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需完善内分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