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失眠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药物依赖风险、非药物治疗普及不足、个体化方案缺失、长期疗效不稳定、共病管理不充分等。失眠治疗需结合病因、症状及患者特点制定综合干预策略。
部分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如艾司唑仑片、地西泮片等。部分患者因自行调整剂量或超疗程用药,出现戒断反应和反弹性失眠。临床建议短期使用佐匹克隆片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并严格遵循医嘱逐步减停。
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率较低。失眠患者常因就诊时间有限、专业治疗师缺乏等原因,仅获得药物处方而未接受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训练等核心非药物干预。
未充分评估患者的失眠亚型与诱发因素,如昼夜节律紊乱型、心理生理型失眠等。部分合并焦虑抑郁或慢性疼痛的患者,未针对原发病进行同步治疗,导致单纯镇静治疗效果不佳。
短期症状缓解后缺乏持续管理方案,患者易因应激事件复发。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片对睡眠维持障碍效果较好,但部分患者停药后仍存在睡眠片段化问题。
对失眠伴随的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疾病筛查不足。部分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片虽可改善抑郁相关失眠,但可能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
建议失眠患者建立规律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卧室保持黑暗安静环境。可尝试冥想放松训练,午后限制咖啡因摄入。若症状持续应尽早就医,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明确病因,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助眠药物。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