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药或停药需严格遵医嘱,通常在病情稳定、指标达标、无复发风险时考虑。擅自减停药物可能导致疾病反弹或加重。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若血压、血糖等指标长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医生可能逐步减少药量。例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稳定低于7%达3个月以上,可评估减药。减药后仍需定期监测血糖变化,防止波动。
部分疾病如细菌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需完成规定疗程。抗生素治疗通常需用足7-14天,即使症状消失也不可提前停药。抗甲亢药物需维持治疗1-2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且抗体阴性才可尝试减量。
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时,医生会调整方案。如他汀类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或抗抑郁药导致心律失常,需立即停药并更换替代药物。但需注意某些药物需逐步减量,如糖皮质激素突然停用可能引发肾上腺危象。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显著时可能减药。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30%以上,或肥胖患者减重10%后血压改善,可在医生指导下减少降压药剂量。但需保持健康习惯防止反弹。
某些疾病通过手术或短期治疗可根治。胃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4周复查转阴,可停用抑酸药。癌症患者完成放化疗后5年无复发,部分辅助药物可逐步停用。但需继续定期随访复查。
减药过程需循序渐进,通常每2-4周调整一次剂量。停药后应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避免高盐高糖饮食,每日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留完整用药记录,复诊时携带以供医生评估。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恢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