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抑郁症通常由光照减少、生物节律紊乱、维生素D缺乏、社交活动减少、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光照疗法、心理咨询、药物干预等方式改善。
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会抑制褪黑素分解,导致血清素分泌不足。北欧地区研究显示,每日接受30分钟人工光照可缓解60%患者的晨起倦怠症状。建议使用10000勒克斯以上的光照盒模拟自然光,但青光眼患者需谨慎。
人体生物钟对光信号异常敏感,冬季晨光延迟会推迟昼夜节律相位。临床发现体温节律延迟与抑郁发作存在相关性,采用时间疗法调整作息周期有助于改善睡眠时相后移综合征。
皮肤合成维生素D需要紫外线B段辐射,冬季不足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合成。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20ng/ml的人群出现情绪低落的概率显著升高,但补充剂量需遵医嘱。
寒冷天气导致户外互动频次下降,社会隔离会加剧负面情绪积累。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显示,每周3次集体活动能提升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改善社交回避行为。
5-HTTLPR基因短等位基因携带者对季节变化更敏感,这类人群冬季抑郁症复发率可达普通人群的3倍。有家族史者建议在秋末提前进行预防性光照治疗。
冬季应注意保持卧室温度18-22摄氏度,每日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穿着明亮色系衣物反射更多光线。建议每周进行3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日照较强时段外出。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自杀意念时,需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