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类型主要包括入睡困难型、睡眠维持困难型、早醒型、非恢复性睡眠型和混合型。失眠可能与心理压力、生活习惯、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类型。
入睡困难型表现为卧床后30分钟以上无法入睡,多见于焦虑、应激事件或不良睡眠习惯。患者常伴有反复思考、肌肉紧张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等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
睡眠维持困难型指夜间频繁觉醒且难以再次入睡,常见于抑郁症、慢性疼痛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可能伴随日间嗜睡、情绪低落。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控制抑郁,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呼吸暂停。
早醒型特征为比预期时间提早1-2小时清醒且无法继续睡眠,多与生物节律紊乱、抑郁症相关。典型表现包括清晨情绪恶化、食欲减退。可尝试光照疗法调节生物钟,或使用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
非恢复性睡眠型患者虽有足够睡眠时长,仍感疲劳乏力,常见于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合并肌肉酸痛、注意力障碍。需完善多导睡眠监测,必要时使用普瑞巴林胶囊缓解疼痛。
混合型失眠兼具两种以上类型特征,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如更年期激素变化合并焦虑症。治疗需综合药物与心理干预,如雌激素替代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并建立规律作息。
改善失眠需保持卧室黑暗安静,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限制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可尝试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晚餐适量摄入小米、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影响日间功能,建议到睡眠专科就诊完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