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病形式主要有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继发性肝癌则是其他器官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肝癌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酒精性肝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等症状。
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本身,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的绝大部分。肝细胞癌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异常增生。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相对少见但恶性程度较高。混合型肝癌兼具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特征,治疗难度较大。
继发性肝癌也称为转移性肝癌,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通过血液转移至肝脏形成的病灶。胃肠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等均可发生肝转移。继发性肝癌病灶常为多发性,治疗需结合原发肿瘤情况制定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和再生,增加基因突变概率。长期携带病毒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癌变迹象。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都可能发展为肝癌。肝硬化时肝细胞广泛纤维化,再生结节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恶变。酒精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需加强筛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饮用被藻类毒素污染的水源、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等也可能导致肝癌。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损伤肝细胞DNA,诱发癌变过程。有明确危险因素暴露史的人群应提高警惕。
预防肝癌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入手,接种乙肝疫苗、规范治疗病毒性肝炎、戒酒、避免霉变食物等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已确诊肝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消融治疗、靶向药物等方案。日常注意营养支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