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尿崩症的治疗不能仅依赖肾脏功能恢复,需综合干预。该病主要与抗利尿激素抵抗、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慢性肾病等因素有关。
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是核心机制,需使用氢氯噻嗪、吲哚美辛等药物改善肾小管对激素的反应性,同时监测血钠水平。
AVPR2或AQP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肾性尿崩症,需终身管理,通过限制钠盐摄入、补充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可能诱发继发性肾性尿崩症,纠正原发电解质异常后多可缓解,常用氯化钾缓释片、降钙素等药物。
慢性间质性肾炎等肾脏病变可能损伤肾小管功能,需控制原发病进展,必要时采用托伐普坦等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
患者需保持每日2000-3000毫升水分摄入,定期复查尿比重和血渗透压,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