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数情况下无须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等阶段,是否治疗与肝脏炎症程度、病毒复制水平有关。
此阶段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无显著炎症,通常不建议抗病毒治疗,每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脏超声。
出现转氨酶升高或肝脏纤维化时需启动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并延缓肝病进展。
既往稳定的携带者出现病毒重新活跃时,需评估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或耐药变异,必要时调整抗病毒方案并加强肝功能监测。
少数患者通过长期抗病毒可实现HBsAg清除,但概率较低。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可能提高表面抗原转阴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治疗。
乙肝携带者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并接种甲肝疫苗,育龄女性需做好母婴阻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