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是指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表或腹腔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常见病因包括术后并发症、炎症性肠病、外伤等,临床表现为肠内容物异常外漏、感染等症状。
肠瘘可分为病理性与医源性两类。病理性多由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炎症性疾病导致肠壁穿透;医源性常因腹部手术吻合口愈合不良或放疗损伤引起。
肠壁全层缺损后,肠液、消化酶及细菌渗漏至腹腔或体表,引发局部组织腐蚀。持续渗漏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全身性并发症。
根据瘘口位置不同,可能出现皮肤溃烂伴肠液渗出、腹腔脓肿、反复发热等症状。高位肠瘘常伴严重脱水,低位肠瘘易引发会阴部皮肤腐蚀。
通过瘘管造影、CT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瘘管走行,内镜检查可评估肠道原发病变。同时需监测血清白蛋白、电解质等营养代谢指标。
确诊后需禁食并接受胃肠减压,根据瘘口位置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通过手术切除瘘管或进行肠道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