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体温升高主要由体温调节中枢上调设定点、代谢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炎症介质释放等因素引起。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刺激后,将体温设定点上调至高于正常水平,机体通过寒战产热和减少散热来实现新设定温度。
交感神经兴奋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导致基础代谢率升高,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生热量,此时可监测体温变化并保持适度补水。
机体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热量散失,出现四肢冰凉但躯干发热的表现,可适当进行物理降温但避免酒精擦浴等刺激性方式。
白细胞介素-1等炎症因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常见于感染性疾病,需针对原发病因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环境通风,穿着透气衣物,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若体温持续超过39℃或伴有意识改变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