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能出现低烧症状,常见于热衰竭阶段,体温多波动在37.5-38.5℃之间。中暑症状按发展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三个阶段,体温异常主要与脱水、散热障碍、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体液丢失,血容量不足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建议立即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环境湿度过高阻碍汗液蒸发,体热蓄积引发核心温度升高。需用湿毛巾冷敷大血管处,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解热药物。
热应激导致细胞损伤释放炎性介质,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这种情况需静脉补液治疗,医生可能使用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
重度中暑可能伴随横纹肌溶解或肝肾功能异常,此时低烧可能转为高热。须紧急就医进行血液净化或器官支持治疗,禁用普通退烧药物。
出现中暑症状后24小时内应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每天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体温超过38℃或伴随意识障碍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