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对青霉素敏感主要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机制、青霉素作用靶点、细菌耐药性低、疾病早期干预效果显著等因素有关。
脑膜炎奈瑟菌细胞壁含有大量肽聚糖,青霉素通过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断其合成,导致细菌裂解死亡。临床常用青霉素G注射剂、苄星青霉素粉针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
青霉素β-内酰胺环与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高度亲和,干扰细胞壁交联。敏感菌株通常表现为治疗24小时内体温下降,可选择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钠等剂型。
流脑病原体对青霉素耐药突变概率较低,可能与流行菌株基因保守性有关。治疗时需联合磺胺嘧啶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脑脊液浓度监测。
血脑屏障未完全破坏时,青霉素易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对于重症患者需改用头孢曲松钠注射剂、美罗培南注射剂等三代头孢或碳青霉烯类药物。
确诊流脑后应立即隔离治疗,密切观察颅内压变化,恢复期注意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B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