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脑疝的根本原因主要有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脑积水等。脑疝是颅内压力失衡导致脑组织移位的一种危重病症,需立即就医干预。
颅内压增高是脑疝最常见的诱因,可能与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全身性因素有关。脑水肿常由缺氧、中毒或代谢紊乱引起,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治疗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同时针对原发病因处理。严重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缓解压力。
颅脑外伤导致的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可直接压迫脑组织。急性硬膜外血肿多伴有中间清醒期和瞳孔变化,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可通过钻孔引流治疗。外伤后脑组织肿胀也会加重颅内压升高。
脑肿瘤、脑脓肿等占位病变通过机械压迫和占位效应引发脑疝。肿瘤引起的脑疝多呈渐进性发展,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胶质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更易导致脑疝。治疗需手术切除病变联合放疗,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水肿。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使病变区脑组织肿胀,可诱发天幕疝或枕骨大孔疝。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时病情进展更快,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和脑干症状。治疗需清除血肿或行脑室引流,配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改善微循环。
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使脑室系统扩张,最终导致脑组织经天幕孔下疝。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可见头颅增大和前囟膨隆,成人多表现为步态异常和尿失禁。治疗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急性发作时可临时使用乙酰唑胺片减少脑脊液分泌。
预防脑疝需定期监测颅内压高危人群的神经系统症状,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屏气动作。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头部外伤后需密切观察48小时。出现持续头痛、喷射性呕吐或意识改变时须立即送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脑干损伤。术后患者应保持头高位,限制液体入量,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