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肌病可通过营养支持、药物治疗、运动康复、基因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线粒体DNA突变、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损伤、继发性器官受累等因素引起。
补充左旋肉碱、辅酶Q10等改善能量代谢,高蛋白饮食帮助肌肉修复,需避免长时间空腹诱发代谢危象。
使用艾地苯醌改善线粒体功能,精氨酸治疗卒中样发作,维生素B族辅助代谢。可能与复合物I缺陷、丙酮酸脱氢酶缺乏有关,表现为肌无力、运动不耐受。
低强度有氧训练增强肌肉耐受性,水中运动减轻关节负担,需避免无氧运动加重乳酸堆积。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采用核转移技术,干细胞移植尚处实验阶段。可能与Kearns-Sayre综合征、MELAS综合征相关,伴随视网膜病变或癫痫发作。
建议定期监测乳酸水平,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严格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