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出现水泡通常不建议继续施灸。水泡形成可能与施灸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皮肤敏感或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需根据水泡大小采取局部消毒、保持干燥或就医处理。
水泡表明皮肤已受损,继续施灸可能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增加感染风险。
常见原因为艾灸温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或单次施灸时间超过30分钟,需调整后续操作参数。
直径小于5毫米的水泡可局部涂抹碘伏消毒,避免戳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直径超过5毫米或伴有红肿热痛需就医,可能需无菌抽液并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恢复期间避免抓挠患处,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完全愈合前禁止在患处重复施灸。后续艾灸应控制灸温和时长,敏感体质者可缩短单次施灸时间至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