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医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主要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阴虚阳亢、气血两虚四种证型。
因情志不畅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偏亢,表现为头晕目赤、烦躁易怒。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针刺太冲穴。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滞气机,常见头重如裹、胸闷呕恶。宜健脾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日常可食用薏苡仁、冬瓜等利湿食材。
肾阴亏虚不能制阳,出现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需滋补肾阴,常用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配合艾灸涌泉穴。
久病耗伤气血,症见乏力心悸、面色苍白。治宜益气养血,推荐归脾汤或八珍汤,饮食可加入黄芪、红枣等补益之品。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辨证施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高盐饮食及情绪激动,配合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调节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