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水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愈,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湿疹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多因游泳或掏耳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痛、黄色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保持耳道干燥。
常继发于感冒,伴随听力下降和发热。急性期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口服抗生素,严重者需鼓膜穿刺引流。
外伤或感染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现血性分泌物和耳鸣。小穿孔可观察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补术,期间避免耳道进水。
过敏体质者易发,表现为耳廓或耳道瘙痒、渗液。需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出现耳朵流水症状应避免自行掏耳或冲洗,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治疗期间注意耳部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