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症可通过康复训练、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肌肉萎缩症通常由神经损伤、肌肉病变、遗传因素、长期制动等原因引起。
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需进行电刺激治疗与渐进性抗阻训练,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脊髓损伤患者可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延缓肌萎缩进程。
肌肉病变患者需补充优质蛋白与支链氨基酸,每日蛋白摄入量建议每公斤体重1.2-1.5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儿需监测维生素D水平。
遗传性肌萎缩可选用利鲁唑延缓运动神经元退化,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改善杜氏肌营养不良肌力。神经生长因子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
严重脊柱侧弯需行矫形手术,跟腱挛缩可实施肌腱延长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可考虑肌腱转位重建功能。
建议定期评估肌力与关节活动度,避免高脂肪饮食,居家训练可使用弹力带维持肌肉活性,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需每3个月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