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特点主要包括肝脏囊性占位病变、潜伏期长、区域性流行及潜在严重并发症。
细粒棘球蚴在肝脏形成单房性囊肿,超声显示无回声液性暗区,囊壁可出现钙化;多房棘球蚴则呈浸润性生长,类似恶性肿瘤。
从虫卵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需5-20年,早期多无症状,随囊肿增大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牧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与犬-羊传播链相关,我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为高发区,牧民、屠宰业者为高危人群。
囊肿破裂可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腹腔种植转移,压迫胆管引发梗阻性黄疸,合并细菌感染时出现肝脓肿样表现。
牧区居民应避免接触犬类粪便,定期进行肝脏超声筛查,确诊后需根据囊肿类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