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可能引起大便出血,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等疾病,出血程度从轻微便潜血到大量鲜红血便不等。
结肠黏膜炎症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大便表面附鲜血或黏液血便,需通过肠镜检查确诊,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泼尼松片。
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易损伤血管,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暗红色血便,可能伴随腹痛、里急后重,治疗需使用硫唑嘌呤片、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
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发急性结肠炎时,可能出现血性腹泻伴发热,需进行粪便培养后针对性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甲硝唑片等抗生素。
肠系膜供血不足导致肠黏膜坏死出血,多见于老年人,典型表现为突发腹痛后排出暗红色血便,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出现血便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急性期需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选择低渣饮食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出血。